4000多年前的古蜀先民以何为食以何为居

4000多年前,成都平原的古蜀先民以何为食?这一问题有了答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对外公布宝墩遗址最新年度田野考古发掘成果,在该遗址内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水稻田遗迹,这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得最早的水稻田,也是长江上游发现得最早的水稻田,对了解长江上游和成都平原史前水稻种植史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此次考古发掘还首次发现了宝墩时期作为建筑构件使用的碳化竹片。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成都平原最早有机质的房屋构件,进一步证实了竹骨泥墙建筑在成都平原的久远历史。

之前,通过植物考古,宝墩遗址发现了4500年前的碳化水稻、黍、粟及其他植物遗存。根据此次对宝墩古城的考古发掘,确认了成都是长江上游和成都平原稻作文明发源地,奠定了古蜀文明的经济基础。

4000多年前的古蜀先民以何为食以何为居

红土台地的大型房址 资料图片

4000多年前的古蜀先民以何为食以何为居

碳化水稻 资料图片

  最早的水稻田藏在两米以下的地层里

“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天府田园画卷是如何绘就的?位于成都新津的宝墩古城遗址正向人们解开谜团。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工作站副站长唐淼介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宝墩遗址本年度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从去年10月至今年4月。在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清理灰坑68个、灰沟8条、墓葬5座,垫面遗迹1处、护坡遗迹1处,出土数以万计的宝墩时期陶片及几十件石器,发现宝墩时期作为建筑构件使用的碳化竹片,同时发现宝墩时期疑似水稻田遗迹。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在地面2米以下的地方,找到一层水平地层,该地层从西北向东南发掘区外延伸。让考古人员惊异的是,该地层与常见的人类生活地层相比,极为纯净,几乎见不到人类遗留的陶片等遗物,土质基本都为淤泥。

“这一信息说明,该地层不是简单的湖沼堆积,与水稻种植有一定关系。对此,考古人员及时将在该地层中采集的两件土样标本送检。”唐淼介绍,对2件土样标本植硅体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层中有水稻植硅体分布,为主要农作物类型,水稻植硅体包括扇型、双峰型和并排哑铃型三种。其中,双峰型植硅体含量最高,植硅体浓度高于100000粒/克,扇型植硅体浓度高于80000粒/克,可以说从生物指标来讲,该地层已经基本可以判定为水稻田。

“为了进一步验证初步判断,还对该地层土进行了系统采样检测。通过对水稻、与水稻伴生的杂草群、土壤微形态的综合检测研究,更加强了对该区域为水稻田的认定。”唐淼说,这将是长江上游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

为了最大限度保护珍贵文化遗产,考古人员对于水稻田区域,采取了大面积保留、小面积解剖的发掘方式。在该区域发现了1条与该区域相连通的水沟遗迹,1条疑似田埂遗迹,多处疑似水稻根窝遗迹。受发掘面积限制,这片水稻田尚未发掘到边界。

经过考古人员样品的系统性检测,此次宝墩遗址考古除发现4000年前的碳化水稻外,还发现了黍、粟及其他植物遗存,通过不同遗迹里水稻、黍、粟的出土比例分析,确认了宝墩时期先民农业经济结构以稻谷为主、兼种粟和黍,同时采集野豌豆、薏苡属等植物作为食物的补充。

  首次发现成都平原最早的房屋竹构件

成都史前城址群发现了大量的居住型建筑遗存。但由于成都平原偏酸性的土壤环境,截至去年以前,尚未明确发现残存的有机质建筑构建。因此,寻找建筑遗存有机质,成为考古发掘的一大重点。

近年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一直对成都平原宝墩时期人地关系进行探索,通过不断查找,最终在人类居住模式探索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此次对宝墩遗址考古发掘中,在台地边缘倒塌的红烧土基址中发现了6枚碳化竹片。这证实,建设竹(木)骨泥墙基槽式居住型建筑,四川人从史前就已经开始,这一传统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

“竹片出土的那一刻,内心是无比激动的。原来只是对竹(木)骨泥墙基槽式建筑进行的痕迹推测,守候了8年,终于看到了4500年前的碳化竹质建筑构件。”唐淼说,实物证据直接证明了竹骨泥墙的存在。

这些竹片对应的是哪种竹子?如何妥善保护它们?激动之后,问题接踵而来。对此,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文物保护中心相关人员迅速地对竹片种属鉴定、保护方式进行跟进。

稻田、竹片建筑物的发现,让唐淼对宝墩时期古蜀人生活的地理空间有了新的判断。他认为,宝墩先民选择地理位置较高的黄土台地营建居址,而墓葬则通常分布于房前屋后或台地旁的低洼区域。宝墩时期已干涸的低洼区域,也被用于制作石器或其他手工业活动。更为低洼的湿地,则被用于水稻的种植。宝墩近期发现的水稻田,即位于这片区域。

宝墩先民居住与生产生活的空间模式与如今的川西林盘的生活模式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唐淼认为,“川西林盘式生活空间模式,即是人群对冲积平原微地貌的一种适应性利用方式。通过近年对宝墩古城遗址微地貌的探索,可以一睹宝墩先民‘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

  链接

  宝墩古城遗址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成都平原相继发现了宝墩古城遗址、郫县古城遗址、温江鱼凫城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崇州双河古城遗址、崇州紫竹古城遗址、大邑盐店古城遗址、大邑高山古城遗址等8座史前古城遗址。其中以位于成都市新津区的宝墩古城遗址为最。宝墩古城遗址是我国长江上游地区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8座古城文化面貌相似,年代前后延续,学术界将该文化命名为“宝墩文化”。

宝墩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制陶、石器工艺、城墙修筑技术、建筑形态、生业经济上有明显的延续关系,三星堆与宝墩有文化上的继承关系。从更早的桂圆桥文化,到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以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勾勒出古蜀文明长达2000多年的发展脉络。

国潮风起 中国年轻一代重拾“华服”文化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每逢周末,总会有许多身着汉服的年轻一代,广袖飘飘,穿梭在中国各大景区的人群中。

汉服又有“华服”“衣冠”之称,作为中国古代衣着文化传承至今,是中国“礼仪之邦”的象征服饰。近年来,汉服文化开始“破圈式”传播,不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装扮,更是年轻一代文化自信的具体化表达。

河南省修武县云台古镇成了汉服爱好者的聚集地。(受访者供图)

走进河南省修武县云台古镇,从工作人员到身着汉服的游客,再或是任意一家汉服租售店,都能讲出一些汉服知识。“人们印象中这么传统的服饰,在年轻一代中非常流行。”汉服文化传播志愿者李思思介绍,近日在修武举办的第一届汉服博览会吸引了260万人在线观看,而此前当地已连续推出三季“永不落幕的汉服节”,前后超过30万“Z世代”青年慕名而至,全网曝光量突破2.6亿次。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汉服爱好者2018年数量为204.2万人,2019年上升至356万人,预测2021年达689.4万人。在中国社交平台微博上,“汉服”话题有53亿阅读量;短视频平台抖音的“汉服”话题,播放量超过515亿次。汉服在中国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正逐渐扩大。

河南省修武县云台古镇成了汉服爱好者的聚集地。(受访者供图)

22岁汉服爱好者宋梦迪见证了这一趋势。4年前,刚上大学的宋梦迪拥有了第一套汉服。“当时,走在街上有人说我是唱戏的,有人说我是表演节目的,还有人说我是为了直播想红。”宋梦迪回忆,这两年,即便是在小城市,也能随处见到穿汉服的“同袍”,路人的眼神也由惊奇变成欣赏。

从“小众”到“出圈”,汉服“华丽转身”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认识到它真正的美。

与很多“同袍”一样,宋梦迪也是始于颜值,忠于内涵。“一开始只是单纯觉得汉服好看,后来开始逛博物馆查资料,了解不同时期汉服的形制和当时的文化、经济发展。”宋梦迪认为,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服饰本身的美,更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河南省修武县第一届汉服博览会吸引众多汉服爱好者。(受访者供图)

如今,中国不少城市会定期举办各类“汉服节”,不少大学还成立了与汉服文化相关的社团,随之催生的汉服市场规模预计超过100亿元。“年轻一代对汉服的认可,是对文化的一种选择,是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也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李思思说。

河南省修武县云台古镇旁,一名身着汉服的小女孩与现场执勤警察作揖问候。(修武县委宣传部 供图)

专家认为,文化自信的意义在于深刻认识它的内在价值,生动表达它的独特魅力,全面融入当代的社会生活。河南大学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肖建勇表示:“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不少年轻人现今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高雅趣味和深厚内涵,恰恰能满足年轻人百变的个性追求。”

“虽离普及还有些距离,但我相信国潮已形成趋势。说不定下一个十年,很多人的衣橱里都会有一件汉服。”宋梦迪期望。

短视频架起助农金桥 直播带货点石成金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发展迅猛,与之相关的直播、拼单带货等现象已然成为全民热潮。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联合抖音发布了《短视频、直播助力新型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表明,聚集大量受众的短视频,如今在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架起了一座金桥,不仅激活了基层农副产品这一池春水,还安置了大量人口就业。

  直播孕育出大商机

  多措并举助农兴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农产品销售受阻的问题,抖音联合今日头条、西瓜视频发起了“战疫助农”公益项目,通过设立农产品供需信息发布专区,上线重点农产品聚合页,开展“县长来直播”等系列活动,帮助农产品找到了销路。截至2020年7月31日,该项目已经帮助全国各地农产品销售5.33亿元。2020年,抖音累计帮助42779家湖北商家直播带货,销售额达到41亿元。

  直播兴起的商机,不仅引发了普通群众的热情,也引起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县长来直播”活动通过邀请各地县长直播,帮助销售受阻的农产品快速找到销路,累计110位市长、县长走进了直播间,实现农产品销售额1.23亿元,其中有6819万元销售额来自贫困县。

  值得一提的是,抖音电商还通过带货培训、平台促销等方式持续发力助农兴农。以陕西佛坪县为例,2020年10月起,抖音电商开始在当地对农民、商家和直播从业者进行电商培训。2021年1月,抖音电商发起“宝藏乡村过大年”活动,佛坪县副县长对当地农特产品——菌汤包进行推广,一条短视频带动了数千件订单,交易总额超过50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农民的电商培训我们会持续做下去,希望能覆盖到全国各地更多的农业地区,为乡村振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抖音电商相关负责人邱爽表示。

  短视频驱动县域经济

  返乡就业成为新趋势

  网名“云南小花”的马玲敏是一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这个95后的女孩和团队走了上万公里路,探访了30多个云南村庄,卖出当地的沃柑、石榴、橙子、菌类……全年抖音卖货总销售额达123万元,订单量超2.5万件。

  26岁的马玲敏成长为拥有747万抖音粉丝的带货达人,只不过三年时间。三年前,她无意中拍摄了一条云南特色美食“油炸玫瑰花”的视频,一夜间涨粉5万,这让她发现在当地习以为常的食物与乡货,很多却不为外人所知。马玲敏感受到了抖音的影响力,决定通过做短视频和直播,把云南的特色乡货介绍给更多人。

  短视频和直播驱动的新型县域经济,创造了大量创业和就业机会。无论是中小城市还是偏远地区,在返乡大学生、年轻人、宝妈、贫困户、残障人士等群体中,许多人通过短视频、直播完成创业梦或找到理想的新型就业机会。短视频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劳动力和人才,有助于进一步破解乡村空心化的难题。

  直播辐射文旅产业

  助力好风景“抖”出大山

  事实上,直播的热潮不仅在带货上,也辐射到了各地的文旅产业。报告显示,2020年抖音的文旅视频全年总量逾8.8亿条,比2019年增长60%;全年文旅视频播放量逾9260亿次,较2019年增长约50%。

  懂蒙瑶寨是贵州省荔波县境内白裤瑶文化保存最完整的村寨之一,鲜被外地游客知晓,寨里超过80%的村民为贫困户。受抖音文旅带动影响,懂蒙瑶寨迎来了不少游客参观。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8月初,抖音挑战赛“荔波DOU是好风光”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2.4亿次,今日头条上的同名话题阅读量超过1200万。

  线上的走红对荔波当地旅游产生了明显带动效果。据荔波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统计,2021年5月1日至4日,荔波共接待游客近53万人次,同比增长65.98%,旅游综合收入5亿多元,同比增长68.11%,各项数据均为历年来增长幅度之最。

  这只是一个缩影。2018年11月29日,“山里DOU是好风光”文旅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通过产业梳理、差异点挖掘、传播推广等环节,提升当地文旅品牌价值,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截至2020年8月,该项目已经在河南栾川、山西永和、四川稻城亚丁、贵州荔波等九个县落地,帮助当地曝光超过55亿次。

  如今,短视频平台已进入高速发展期,技术水平、用户基础都在不断上升,直播经济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在助力偏远贫困地区农产品去库存,弥合地区差距等方面创造了巨大商机。就头部视频平台抖音而言,平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借助自身平台、用户、技术等优势,在乡村振兴中作出自己的贡献,真正让“短视频+直播”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农具”,为千千万万平凡人创造更多机会,帮助他们发现所需、发扬所长,为家乡擦亮一张张地域“金名片”。

四川拉克文化传媒分享:三星堆遗址将联合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文物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走进三星堆 读懂中华文明”主题活动现场获悉,四川省三星堆遗址将联合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快建设三星堆国家遗址公园,持续推动三星堆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

  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是四川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旅游资源。2019年,四川省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启动了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截至目前,三星堆新发现6个“祭祀坑”已出土重要文物一千余件。

  四川省副省长罗强介绍,这些珍贵文物的出土,再现了古蜀文明的灿烂与辉煌,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创造性,其中铜尊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铜尊特征相似,玉琮及铜器纹饰能在中原地区找到祖型,这实证了古代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原地区的频繁交流,为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发展提供了典型例证。

  罗强还介绍,下一步,四川将科学有序做好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文物修复和文物保护工作,建立多学科综合考古合作机制和田野考古与实验室考古相结合的考古新模式,推出一批考古成果、出版一批学术著作、培养一批考古人才,高质量建设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并联合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快建设三星堆国家遗址公园。

“网文出海”热度不减 海外输出万余部作品

2021中国网络文学论坛26日在重庆举行,论坛上中国作家协会发布的《2020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中国网络文学共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10000余部,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1亿多,覆盖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全球读者对“中国故事”的好奇和期待与日俱增。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何弘表示,网络文学界更加注重国际传播的方式和质量,海外实体出版合作进一步深化,网络文学实体书版权输出地区从东南亚与欧美不断向外拓展,进一步覆盖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晋江文学城作品版权输出总量已达2400余部,海外出版册数超1000万册,进驻东南亚、东亚、北美、欧洲等多个地区的图书市场。阅文集团已向日韩地区及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多国,以及美国、英国、法国、土耳其等欧美多地授权数字出版和实体图书出版,授权作品700余部。

在线阅读方面,海外在线阅读覆盖用户持续扩大。其中,起点国际全球累计访问用户达5400万,已上线约1300部翻译作品,其中860部为英文作品,其余为西班牙语、印尼语、印地语、马来语等翻译作品。中文在线海外阅读用户累计达3000万,2020年增长1200万。

《蓝皮书》还显示,近年来,中国“网文出海”从作品传播走向更深层次的机制输出,建立起海外付费机制,为海外读者量身打造了本土化付费阅读体系,建立起付费订阅、打赏、月票等机制。同时,支持海外作者原创,对国外原创作家进行培育扶持。目前起点国际吸引了海外约11万名创作者,审核上线原创作品超20万部,近100部作品点击量超1000万。

文旅部支持和鼓励地方建立赔偿先付制度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发布了《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解决一批影响旅游服务质量的突出问题,并加强游客权益保护,支持和鼓励地方建立赔偿先付制度。

文旅部指出,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来看,旅游服务质量意识不强、管理水平不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质量基础设施不完善、质量人才匮乏、监管手段不硬、质量持续提升动力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旅游服务质量仍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解决一批影响旅游服务质量的突出问题,高质量旅游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意见》指出主要任务为落实旅游服务质量主体责任、培育优质旅游服务品牌、夯实旅游服务质量基础、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旅游信用体系建设以及加强行业旅游服务质量监管。

《意见》还指出,要加强游客权益保护。探索在每年“中国旅游日”发布年度旅游服务质量报告,支持和鼓励地方建立赔偿先付制度。积极推进旅游投诉纠纷调解与司法仲裁相衔接,鼓励各地联合仲裁委员会建立“旅游投诉纠纷仲裁中心”,切实提升旅游投诉调解成功率。鼓励各地建立旅游纠纷理赔中心、旅游消费维权站、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巡回法庭。增强游客权益保护的法律意识,定期发布旅游纠纷典型案例,加强“以案释法”,引导游客理性消费、依法维权。持续开展文明旅游主题实践活动,弘扬文明、健康、绿色旅游新风尚。

四川拉克文化传媒分享:艺术短视频值得推而广之

近日,北京电影学院发布的《艺术生活影像力:短视频、直播构建大众生活美学研究报告》指出,抖音作为短视频、直播平台,降低了影像内容创作的门槛,让原本高度专业化的影像内容创作成为大众日常行为。大众在抖音记录美好生活,并以点赞、转发、评论等形式实现互动的过程,就是在集体创造当代生活美学的过程。

说起抖音,你的第一印象是不是搞笑、好玩的短视频?如果你这样想,那就错了。如今的短视频平台可不局限于搞笑搞怪的视频,越来越多的艺术视频也上线短视频平台。“艺术”走进了大城小镇,走进了每个人的视线和心里。

在短视频平台上,不仅有钢琴家郎朗、梅派大青衣史依弘这样的专业艺术家进入日常生活,更有许多“民间艺术家”展现高光时刻。截至去年年底,抖音艺术类视频播放量超过2.1万亿,粉丝数量过万的艺术创作者超过20万名。抖音已经成为大众喜爱的艺术化表达平台,并逐渐成为艺术传播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美育的重要性。事实上,美育无处不在。从现代社会的文化场馆到身边的人文知识和山山水水,这些元素都会融入一个人最朴素的审美情感的体验。短视频平台的出现,正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现、记录美的工具;而艺术短视频又拉近了人们与艺术的距离,扩大了艺术作品的传播范围,让美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同时,美育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像席勒所说:“从感觉的被动状态到思想和意志的主动状态这一转变过程,只有通过审美自由这个中间状态才能实现。”相比于在固定空间展出作品的传统形式,短视频形式更加灵活和高效,跨越时空的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大众对艺术作品的感情,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艺术。

有数据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增长势头明显,2020年已超7亿人,预计2021年将增至8.09亿人。如何用好这些庞大的用户群体,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美育能力,值得平台更多思考。对此,平台不妨引导更多当代艺术机构入驻,让更多艺术作品在短时间内被更多人看到。同时,给予用户良性引导,让用户在制作、上传、互动评论内容等自我实践中,逐步培育审美能力,转化为优质内容鉴赏者、消费者,以更富审美化的理念来记录生活,以生活化的视角去诠释美好。

教育部解读《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坚持支持与规范并重

教育部今天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解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有关情况。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表示,这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颁布实施的第一部教育法规,完善了民办教育的相关制度,破解了长期存在的难点问题。

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2020年,全国共有民办学校18.67万所,占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总数的比例超过1/3;在校生5564.45万人,占比接近1/5。目前,民办教育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非学历教育到学历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和类型。

刘昌亚介绍,《民办教育促进法》生效实施后,教育部启动了《实施条例》修订工作。《实施条例》修订,坚持支持与规范并重。

谈到《实施条例》修订的主要考虑,刘昌亚表示,一是在办学方向上,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在发展目标上,着力引导民办学校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特色化的教育供给;在法律地位上,充分保障民办学校师生的同等权利,依法维护民办学校的同等地位;在政策要求上,更加强调支持规范并重;在动力机制上,充分发挥民办学校灵活、敏锐的优势,有效激发民办教育的内生动能。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大泉表示,此次《实施条例》的修订落实修改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细化法律规定,增强可操作性。同时,着力增加制度供给,破解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也为地方实施分类管理留有余地。

王大泉介绍,新修订的《实施条例》对现行条例做了全面、系统的修改、补充和完善。从章节条目上,现行条例是8章54条,修订后变成了9章68条,其中删除了“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一章,增加了“教师与受教育者”和“管理与监督”两章,并将“扶持与奖励”一章的名称改为“支持与奖励”。在内容篇幅上,现行条例约6300字,新的条例将近10600字,增加了80%以上。在具体条款上,现行条例的54条中,有30条进行了修改,删除了9条,只有15条未做或者基本未做改动。同时,新增了23个条款。

记者梳理发现,在《实施条例》第二章,明确了民办学校举办的鼓励与限制规范,特别是增加对公办学校举办民办学校的限制。针对举办者变更、集团化办学、在线教育、学校名称等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做出了规定。在第三章中,针对课程教材使用、考试招生规范等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明确了法律规则。在第四章中,新增了保障教职工待遇的具体规定,进一步强调对民办学校教师、学生的平等对待,规范和支持民办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社会关注的民办高中跨区“掐尖”招生行为,王大泉回应,《实施条例》提出实施普通高中教育的民办学校应当主要在学校所在设区的市范围内招生,从制度上限制了无序的跨区域竞争性招生、“掐尖”招生等行为,避免招生中不公平竞争。此外,考虑到基础教育的事权在地方,因此规定,符合省级教育行政规定的可跨区域招生,给予了省级统筹实施管理的权利。

“要建立良好的区域生态,就需要各地根据条例规定统筹规划,综合施策,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王大泉说。

四川拉克文化传媒关注:16年前被盗 四川省图书馆部分失窃文物找回来了!

2004年被盗,差点被拍卖四川省图书馆部分失窃文物找回来了!

5月13日,记者从国家文物局官网获悉,日前,四川公安机关侦破了16年前四川省图书馆文物被盗积案,追缴了一级文物《金光明最胜王经坚牢地神品第十八》、三级文物《鱼雁集》。据了解,这批文物为2004年被盗的部分文物。

去年,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发布“西南名儒林思进和他的友朋书札|崇正2020春拍”消息后,省图书馆第一时间获悉,经比对发现春拍部分文献与2004年失窃文献高度相似,立即上报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并即刻报案,主动向公安机关出示相关证据,成立由省文物局、省图书馆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专门工作组,配合公安机关办理案件。

文物简介:

《金光明最胜王经坚牢地神品第十八》

唐中期(约公元九世纪)写本《金光明最胜王经坚牢地神品第十八》经文后有郑孝胥、汤寿潜、宋育仁、江瀚、陈三立、杨增荦、周善培、赵熙、胡薇元、邓鸿荃、林思进十一家名公应赵熙之请所作题跋。经卷原为赵熙所藏,后归四川省图书馆庋藏。

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香宋老人,又署香宋词人,室名雪王龛,四川荣县人。光绪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四川清末民国“五老七贤”之一,著有《香宋翁诗鈔》《香宋词》《香宋杂记》等。在众多题跋者中,有赵熙、宋育仁、林思进三位四川名人,有江瀚、杨增荦(luo,音落)、周善培、胡薇元、邓鸿荃五位曾在四川为官,皆与四川渊源颇深,为经卷赋予了极大的地方文献价值。同时,题跋者中,不乏书法大家,如赵熙、郑孝胥、林思进等,亦为经卷增添了艺术价值。在陈三立的跋文中,提到该经卷原为杨增荦所得,后赠与赵熙,使经卷递藏清晰明了,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

稿本《鱼雁集》

林思进(约1873-1953),字山腴,晚年自号清寂翁,成都华阳人,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著有《清寂堂集》《吴游集》等。曾于1912年至1918年任四川图书馆(现四川省图书馆)首任馆长。《鱼雁集》为民国二十七年(1938)林思进汇辑与师友来往信札、诗笺而成。其中收录了经学大家廖平,国学大师刘师培,画家黄宾虹,书法家谢无量等文化名人、社会名流、政界要人的信札、诗笺。数量庞大、内容丰富,集中系统地反映出林思进的交游情况,展现出一个时代的文化图景,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近代史研究资料。这些信札、诗笺大都书写俱佳,亦不失为书法佳品。

四川拉克文化特别关注|奋斗·创新·奉献——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开幕

荡气回肠的交响乐《红旗颂》、慷慨激昂的红色诗词朗诵、动感十足的民族舞蹈、青春洋溢的歌曲演唱……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近日在四川成都开幕。本次大艺展有哪些看点?一起来看一看↓↓↓

四川省省长黄强宣布展演活动开幕,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四川省副省长罗强在开幕式上致辞。

田学军在致辞中说,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历经17年的坚守和打造,始终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坚持面向全体大学生,建立起了学校活动、省级交流、全国展演的三阶段模式。本届大艺展是教育系统步入“十四五”、立足新发展阶段高校美育面貌的全新亮相,是为建党百年献礼的艺术盛会。希望同学们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奋发有为的理想追求为建党100周年献礼,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本届展演活动以“奋斗·创新·奉献”为主题,由教育部和四川省主办,四川省教育厅和成都市承办。活动将集中展演优秀艺术表演节目221个,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43个,优秀艺术作品90件,优秀高校校长书画摄影作品163件,优秀案例96份。在未来的8天里,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共198所高校264支代表队的6800余名参演师生齐聚成都,将把最新、最具特色的全国美育改革发展成果集中展现在公众面前。现场展演期间,还将组织师生开展红色记忆等五大主题10条线路15个点位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召开全国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等。

还将开展

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布展、

艺术作品布展以及

高校美育改革创新

优秀案例展示等活动

部分活动安排如下

↓↓↓↓↓

开幕式上的精彩瞬间

一波大图来袭

↓↓↓

清华大学

上海戏剧学院

西南民族大学

澳门大学、成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