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频“出圈” 走向大众——2021文创回眸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开发高品质的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回顾2021年文化和旅游创意亮点,无论是建党百年接地气的文创产品,艺术舞台、电视节目中联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惊艳呈现,还是“万物皆可盲盒”“万物皆可雪糕”,文创已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打卡“硬通货”之一,频频“出圈”的背后显示出文创已从小众市场走向大众消费。文化创意从设计出发,为文旅资源增值,在传播和运营上不断深耕、发力,文创的高质量发展最终又指向核心的IP竞争。

红色文创:感受精神力量的传承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6月3日,位于上海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正式开馆,纪念馆北面观众服务中心的“一大文创”商店也对外开放,中共一大会址“树德里”石库门造型的冰箱贴、笔记本及《中国共产党章程》楷书字帖套装开业当天即售罄,与沪上老字号品牌跨界联名的光明小红砖、大白兔奶糖等网红产品,吸引了众多年轻参观者、游客前来打卡、消费。

用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递红色文化,这是中共一大纪念馆文创产品“出圈”的重要原因。中共一大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大文创”有两大特色:一是红色基因,二是反映人民的美好生活,让老百姓通过文创产品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精神力量的传承,让中共一大纪念馆馆藏成为真正能“带得走的红色文化符号”。

7月1日以来,前往浙江嘉兴湖心岛瞻仰红船的参观者、游客,每日登岛人数都在五六千。吸引他们流连的还有“烟雨楼前——南湖1921文创专营商店”。今年,南湖文创推陈出新,在“红船精神”笔记本、红船尺、“不忘初心”保温杯等特色产品的基础上,又陆续推出了“初心学习包”“廉政家书”“纪念船票”“新时代‘重走一大路’”明信片等艺术性、实用性相结合的文创产品,受到了广大参观者、游客的欢迎。值得一提的是,文创商店的“南湖初心邮局”“南湖初心电话亭”更是成为传播“红船精神”的网红打卡点。

“出圈”不为一时之红,更为了传承文化、创新内容、对接市场。在革命圣地延安,今年以来陆续推出宝塔山文创雪糕、延安啤酒等一批既有情怀又接地气的产品,通过老物件衍生出新产品,并着力推动文创和当地景区资源相结合,采用“文创+科技”“文创+生活”等模式,让延安红色历史文化更具有体验性,也更吸引年轻人。

“文创产品开发在注重市场性的同时,更要激发其传承性,这样才能使文创产品绽放出独特魅力。”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馆“一滴油”系列就是以王进喜来大庆打的第一口油井生产出的石油经过加工制作的文创产品,十分有纪念意义。近年来,大庆油田先后开发出“一滴油”等20多个系列800多种文创产品,融入抽油机、井架、安全帽等石油元素,每件产品都“油”味十足。

艺术、舞台:立足传统 创新转化

如何用舞台艺术的形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

由周莉亚、韩真共同执导,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今年8月在北京首演,随后开启全国巡演。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化身舞蹈诗剧,以舞台艺术的形式发掘北宋王希孟创作的青绿山水代表画作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为观众开启沉浸式“赏画”体验。

这是一次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在保护好文物并充分挖掘文物背后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为精准再现宋代美学,创作者大量阅读文献、听取专家意见,在古书古画中求证。故宫派出多位文博顾问,给主创团队和演员讲课,带领他们参观文物修复的现场,观摩书画院研究员工作的场景。“它带给我一场纯粹的美的体验。‘千里江山’活过来了!”在精雕细琢之下,《只此青绿》一开票即成为爆款,首轮演出结束,口碑爆棚。

同样“出圈”的爆款还有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节目制作团队致力于深挖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宝,将传统文化、现代科技与未来想象有机融合,从《唐宫夜宴》开始,河南卫视凭借《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一路高歌猛进,引发全网热议。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IP内核,以综艺晚会为载体,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背后所凝聚的文化符号与民族精神,在中华美学精神层面寻求深度共鸣,“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赢得了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喜爱。这也足以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新时期的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有着强大的感召力。系列节目的“出圈”也显示出,文化自信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创新则是其于当下绽放光彩的密码。

盲盒经济:抓住新消费趋势

今年什么文创商品卖得最火?春天,北京玉渊潭公园的樱花雪糕“火”遍朋友圈,清明小长假3天卖出4.7万支;今夏,1654岁的甘肃敦煌莫高窟推出的高颜值九层楼雪糕,旺季时一天卖出1000多支……随着夏季到来,各地文创雪糕纷纷“出圈”,引来打卡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有上百种文创雪糕,年产量上千万支。

一支雪糕能被玩出多少种花样?有的是标志性建筑,如北京前门、武汉黄鹤楼、敦煌莫高窟等;有的是特色动植物、文物造型,如玉渊潭樱花、故宫脊兽等。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文博单位也陆续推出文物造型的雪糕。一些城市也相继推出地标性建筑物雪糕,如广州塔、上海东方明珠、重庆解放碑等。

如何在文创雪糕基础上持续发力,让文创产品更接地气、更有创意,则是一个长期命题。文创雪糕要长久发展,需要忠于品质。盲目跟风并不可取,景区、文博单位需要立足实际,增强文创产品的文化性和创意性,新颖与独特才是创新的底色。

除了“万物皆可雪糕”,“万物皆可盲盒”也在今年走红。戴上考古手套,由迷你版洛阳铲探孔定位,青铜虎符、武则天金简等“迷你版”文物都可能在玩家手中“出土”。过去10个月,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的销量约36万个,销售额超3000万元。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三星堆考古盲盒、河南博物院的“失传的宝物”考古盲盒、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青铜小分队系列盲盒……考古盲盒以沉浸式体验和游戏、解谜等新奇玩法,成为诸多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新宠,“沉浸式考古”让年轻人直呼“上头”。

文物一次次“出圈”的背后,既是传统文化的原生魅力,也是文博圈一次次对准了年轻人的口味。在新消费趋势下,文博单位、文创企业需要更多思考的是,如何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更多用户需求、抓住消费红利,同时以更好的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手艺+技术既保古书不“死” 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摸清古籍家底,对古籍进行修复,让古籍中的内容“活起来”,来到读者和研究者的案头……古籍工作者与时间赛跑,将一份份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妥帖保存,让它们持续绽放光彩。

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已经修复了370万叶珍贵古籍。近日,国家图书馆举行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成果及相关古籍保护工作新闻通气会,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介绍了这一数字。

摸清古籍家底,对古籍进行修复,让古籍中的内容“活起来”,来到读者和研究者的案头……古籍工作者与时间赛跑,将一份份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妥帖保存,让它们持续绽放光彩。

古籍保护

是手艺活也是技术活

在古籍修复室,修复师们耐心与岁月留下的痕迹交手。不是单纯抹去它,而是要整旧如旧,最小干预。

全国2700余家单位收藏的近3000万册古籍中,约三分之一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天禄琳琅”藏书,明嘉靖刻本,仅存一册。整册水浸,残留大量泥污并伴有霉蚀;后半册挤压变形、严重残损,后书衣已缺失,部分书叶下半部缺失;书叶褶皱,部分断口并伴有撕裂、残损,书叶边缘褶皱、絮化。

修复师以干揭法分离书叶,轻扫去除泥沙、霉蚀;进行溜口、修补破损处等操作,糟朽、絮化严重处用薄皮纸加固,并适当加宽搭口;压平后,选择边缘完整的书叶作为参照,裁齐书叶边缘的接出部分,使书叶边缘整齐。修复师还以同样方式修补护叶,并按前书衣颜色配纸,修补后书衣,按原装帧形式复原装帧。

就像给古籍施了一场关于时间的魔法。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介绍,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前,古籍修复人才奇缺。这几年,办培训班、师徒传习、学历教育一起发力,修复师数量已经增长10倍。

不过,古籍保护,并非完全手艺活。张志清就介绍了他们的一项新技术——自主研发的脱酸设备。

纸张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它在酸性环境下很容易降解。降解,在我们可感知的层面上,表现为纸张的机械强度下降。也就是说,它更容易老化、变黄、变脆,更易碎。

酸化最严重的书,多是民国前后生产的书。那时,西方的造纸工业刚进入中国,新的造纸工艺还不够成熟。造纸过程中会大量使用明矾、松香作为施胶剂,增加了纸张的酸度。

当时生产出的纸张,本身酸性就高;再加上民国至今书本的保存环境比较复杂,民国书籍就成了酸化的重灾区。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保护组组长田周玲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国家图书馆从2015年起开展脱酸研究工作,共研制脱酸设备两台,除尘设备1台,获两项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研发了无水、液相、整本、批量、全自动、安全、有效、经济的脱酸工艺。

在古籍等文献的修复过程中,经常采用单页的方式进行脱酸处理,需要将书籍等文献的装订去掉,脱酸后再进行装订,耗时耗力。国家图书馆自主研发的脱酸设备单次可脱酸100页左右的文献80本以上,并且可以做多个脱酸罐,同时进行脱酸处理。

目前,这一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更广范围的应用。更多酸化文献,将更高效、更安全地获得新生。

文献缩微

不时髦但是很可靠

在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二层的善本特藏阅览室,读者可以用缩微阅读器,阅览载有珍贵文献的缩微胶片。

这些缩微胶片,大有来头。

进入纸本缩微工作室,只见工作人员将文献置于稿台中心位置,调整合适的缩放比例,找到合适的曝光参数,他右手拿测光表,左手操控仪器的旋钮,之后用脚踩下拍照的快门键。

所谓文献缩微,简单理解,就是给文献拍照。只是,这种专用胶卷的清晰度和分辨率更高,保存时间也更长——在恒温恒湿条件下,它能将文献妥善保存至少500年。

有些事适合自动化,但有些事不太适合,比如给文献翻页。缩微文献部摄制与技术服务组组长马玉峰说,对于如此珍贵的文献,再精妙的机器,和人相比,都显得有些粗手粗脚。有时,人工的方式,更令人安心。

缩微技术在我国有着60余年的应用历史。不过,在各种电子化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对文献一页一页进行缩微保存呢?

因为,缩微文献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它的技术发展成熟,安全可靠性强,便于长期保存,标准规范完整,维护成本较低,介质转移方便,节省存放空间。而且,由于其具有不可更改性,在法律上和文件原件有同等效力。

国家图书馆缩微文献部主任王磊介绍,原文化部于1985年成立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以下简称缩微中心),从此掀开了在全国图书馆范围内利用缩微技术对文献进行再生性保护的序幕。30余年来,先后有25家公共图书馆成为缩微中心拍摄馆,19家公共图书馆成为资料馆。“在缩微中心的带动引领下,各成员馆累计拍摄抢救各类珍贵文献约19万种,共计7860余万拍。”

缩微工作者兢兢业业,寄甘苦在镜头前,注心血于胶片内。“我们这项技术并不时髦,但它可靠低调,是个在后台进行的基础性工作。”谈起文献缩微,王磊充满感情。

在缩微技术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出现了数字缩微技术。缩微胶片可以数字化,数字资源也可以通过数字存档机拍摄在缩微胶片上,以缩微胶片形式进行长期保存。

数字资源库

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古籍需要得到妥善保护,但古籍中的内容,应该“活起来”,被更多人看到。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苏品红介绍,国家图书馆从20世纪80年代起进行数字资源建设工作,自2000年起,开始有计划地将珍贵特色馆藏进行数字化,并陆续建成“数字方志”“宋人文集”“碑帖菁华”“甲骨世界”等专题资源库,通过国家图书馆官网免费向社会公众发布。

2016年9月28日,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阶段成果的“中华古籍资源库”正式开通运行,在线发布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影像10975部。

2020年4月,国家图书馆新版“读者门户”正式上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自建、征集的古籍资源统一整合在“中华古籍资源库”下,检索和浏览方式全面升级。

目前,“中华古籍资源库”全文古籍影像子库共计17个(“中华寻根网”“日本永青文库捐赠汉籍”两个数据库近期上线,上线后达到19个),在线发布资源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献、碑帖拓片、西夏文献、赵城金藏、地方志、家谱、年画、老照片等,以及天津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等有关存藏机构的古籍资源和从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法国国家图书馆等海外机构征集的古籍资源,总量约10万部(件)。

2021年11月,为更加方便读者阅览和利用古籍资源,国家图书馆升级了相关技术,“中华古籍资源库”实现免登录阅览,古籍资源加载和阅览速度明显提升。

今年4月,一位读者用邮件的形式给国家图书馆写来了感谢信。

信里这样写道:“说实在的,以前要查阅古籍是很不容易的,有时反复申请,仍然无法可想。如今,您们在践行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认真办实事,为振兴民族文化而做好工作。您们的工作善莫大焉,得到您们的帮助,鄙人也定当继续努力。”

校长开学典礼致辞|廖祥忠:大学是什么

敬爱的老师们、尊敬的家长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时间的指针镌刻着历史的进程,百年梦圆,波澜壮阔;千秋伟业,皆为序章。

在刚刚度过我们党百年华诞的伟大历史时刻,在两个百年交汇的重大时间节点,今天,我们迎来了5508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遍布全球的校友,向怀揣梦想的全体新同学表示衷心的祝贺!欢迎你们加入中国传媒大学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你们是中传的新主人、新力量、新希望!

同时,也向支持孩子选择中传的家长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的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将在中传书写人生新的篇章。你们将在这里领悟“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中传校训,传承“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中传基因。

身处今天美丽的校园,看着青春的你们,我发自内心地欣喜、羡慕!我想起了1986年8月的一个傍晚,正在江西大山农田里劳作的我,收到了北京广播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我挥舞着通知书,在田间大地,放声高歌。那个场景,永生难忘!

告别父老乡亲,我第一次离开江西的青山绿水,坐了4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来到京城。走出北京站,我瞬间被绚丽繁华的首都景色深深震撼,满心欢喜地坐上开往广院的班车。可是车开出没多久,却发现车窗外的高楼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稀稀落落的农家民居,满眼的高粱玉米,路上还不时跑过一辆辆马车。在沮丧失望中,终于看到一个灰色的大门,门旁一面不大的牌子上写着六个字——北京广播学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国传媒大学。

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吗?如今小桥流水、草木扶疏的校园,那时林少木稀,设施简陋,全校仅有楼房十三栋,学生不过千余人。

你们能想象吗?当时主楼刚刚落成,我这个来自农村的孩子不知电梯为何物。记得在主楼第一次看到电梯时大为惊诧,明明看到一批人走进去,可当电梯门重新打开时,竟然魔幻般换了一批人!记得还有一次路过国际大厦,发现大厦的玻璃门很神奇,人来了,会自动打开;人离开后,还会自动合上!在写给父母的第一封家书里,我对眼中的这些“奇特景观”进行了详细描述。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三十五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年入学时那个曾经失落的少年,绝对想象不到咱们的校园会变成今天这般景象。从荒郊野外、地僻人稀到交通便利、人气兴旺;从袖珍型的行业院校到人才辈出、声名远扬的传媒旗舰。栉风沐雨、几度春秋,多少奋斗、多少辛劳,成就了今天的中传!

中传的演变,是祖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折射出时代巨变的光芒。从农耕文明迈入信息时代,数十载而已!二十年前六月的一天,当我站在美国世贸中心的楼顶,感觉那就是世界之巅;十九年前,当我第一次坐上日本的新干线时,目瞪口呆,感觉两国不在同一个星球。现如今,咱们的高铁遍布大江南北,祖国大地处处生机盎然。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的中传,无处不风景,我们引以为傲!我相信,你们必将见证更好的中传,也会在这里淬炼出更好的自己!

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和同学们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2018年,我要求同学们,塑品格、补短板、立长板;2019年,我请同学们牢记,你必须知道自己到底有多优秀;去年,我呼吁同学们,要好好做个读书人。

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我告诉同学们,世界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奔向变幻莫测的明天。人类的知识体系、生存法则、伦理原则、认知和改造自然的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巨变期。

时代在变,大学也在变!同学们想过吗?大学是什么?

农耕文明时期,大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摇篮。《孟子》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切都始于土地,问于星空,成于教育。

西周时期的官学和春秋战国的稷下学宫告诉我们,大学是传承礼乐文明的津梁,是思想交锋的疆场。

汉唐以降的太学和宋明时期遍布天下的书院告诉我们,大学是培养君子、传道授业的殿堂。

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学园告诉我们,大学是崇尚理性、探究宇宙奥秘的地方。

十一世纪以来欧洲兴起的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告诉我们,大学是击穿中世纪神权的利剑,是人文精神复兴的滥觞。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历经数千年,大学成为催生科技革命、驱动物质文明的引擎。

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的“洪堡三原则”,让大学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

英国教育家纽曼提出的“大学的理念”,让大学成为国民素质提升的关键中枢。

美国教育家范海斯提出的“威斯康星思想”,让大学成为国家工业快速转型的重要动力。

在近代中国,无论是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京师大学堂,还是在战火中坚持科学精神、延续文脉风骨的西南联大,都告诉我们,大学可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成为唤起一个古老大国世纪觉醒的洪钟。

无论在农耕文明时代还是在工业文明时代,大学都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支点,是产生思想、传承知识、引领社会的殿堂。

随着信息革命的到来,世界进入了人类、机器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时代,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界限正在模糊,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正融为一体,大学的角色、形态和使命也正随之改变。

专业之间、学科之间的边界正被打破。融合与共生是时代的鲜明特征,那种沿袭旧例按知识领域甚至技术工种划分学科专业的做法、不同专业各自为政的情形,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知识生长逻辑和学科专业发展现实,通识教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推动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势在必行。

讲授式教学正被自主性、个性化教学取代,教师的角色将切换为导师。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正由教师和书本转向整个信息世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负责“引领方向、教授方法、答疑解惑、立德树人”。延续千年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将让位于师生协同的研究型教学。

教与学的时空关系正在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被颠覆。基于教室内外、课上课下的教学场景已经被全时空学习场景所替代,“学生+智能终端”正在成为学习发生的核心要素。标准化、批量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日渐式微,基于学生精准画像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大行其道。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正走向统合,研究方法将深度交汇。随着科技力量强力嵌入人文社科领域,以人文精神引导科技创新,用自然科学方法解决人文社科领域的重大问题将成为常态。

数据正成为社会生产的关键要素,对其它生产要素的倍增效应越来越显著,数据科学正成为统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新王道,数据海洋已成为科研的新天地,数据垄断正成为科研的新壁垒。

大学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边界正在模糊。全球共享的虚拟教学平台,让每个人可以通过网络获取顶尖大学的精华课程,并在全球的学分互认评价体系中获得数字认证。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结构性改变,有教无类将成为现实。

社会教育资源开始流入大学,技能型学习将逐渐交给社会,大学教师的讲台可以成为通向世界的舞台。大学不再是凭借一堵围墙与世隔绝的深深庭院,它将逐渐走向开放、包容、多元,与社会深度融合。

大学的物理形态、价值和功能将发生重大变化。大学将是多维空间的叠加,物理形态的校园是基础,孕育校园文化;虚拟形态的校园是核心,汇集教育资源;精神形态的校园是灵魂,承载价值引领。

大学的功能将由传授知识转向探索知识,由培养技能转向以文化人,由传道授业转向立德树人。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90年前,梅贻琦先生心目中理想大学的标准,正在成为决定大学生死存亡的约束性条件!

今天,我们或许还无法精准勾勒出未来大学的完整画卷,但可以预见,已经在时代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却依旧酣睡的大学如果还不觉醒,将很快被社会发展的洪流卷走,大学正面临一场整体性生存危机。

优秀教师将脱颖而出,一大批教师将被淘汰。在线课程的全球共享已成为现实,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名师名课将成为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顶级大学手中所掌握的优质课程将垄断全球大学教育资源。能者为师是王道,一大批教师将失去赖以生存的三尺讲台,大学教师的数量会急剧下降。

大学之间的距离会迅速拉开,一批大学将惨遭分流。随着教育手段、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以及社会对大学文凭的重新认知,一些大学正在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并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时至今日,那些仍醉心于昔日荣光的大学,在这个时代很难找到新大陆。那些靠着老课本度日的老师、那些指望悠哉混日子的学生,未来的生存空间将被急剧压缩。

大学的生存危机已经露出了尖尖小角,我们不得不思考,当传授知识不再是大学的首要职责,大学存在的价值和责任是什么?

让我们看看当今世界,人类的劳动正被机器取代!人类的思考正被芯片取代!人类的选择正被算法取代!在后人类时代,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是可能逐渐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守护人类存在的价值,就是大学存在的理由和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 当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走向同构,现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需要与时代共进,如何建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大学的责任。

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扑面而来,新兴交叉学科层出不穷,行业边界逐渐消失,技术强权主义甚嚣尘上之时,如何让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回归理性,用新的科技思想引领社会,是大学的责任。

当自然科学强力嵌入人文社科领域,动摇着人文社科理论的根基;当科技肆无忌惮地向人类展示其非理性特征,使人类社会集体走向迷失之时,如何为科技插上人文的翅膀,使其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是大学的责任。

当人工智能、克隆仿真、基因编辑走进现实生活,人类的生命观正遭受重大挑战,人类社会面临极其严峻的伦理考验之时,如何构筑和守护人类的伦理底线,是大学的责任。

当自然灾害、病毒、极端主义思想、恐怖组织、黑科技滥用纷纷来袭,人类社会必须命运与共、守望相助之时,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是大学的责任。

教育部怀进鹏部长曾说,“教育是永无止境的崇高事业”。我坚信,大学校园的物理形态可能会改变,大学的职能可能会重构,但坚持追求真理、礼赞人性光辉等大学精神和气质,不但不会被技术抹杀,反而会以更富生命力的方式弘扬到整个社会。

大学的价值,是在狂风骤雨般的物欲纷扰中,为一群有志青年提供一张安静的书桌,让他们在这段美好却又转瞬即逝的金色时光里塑造人格、找到自我,学会研究、认知世界,打好人生底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希望同学们做到因时应变,知行合一。此时此刻,我想送给大家三句话:

第一,要成为游泳的全能选手,“会当水击三千里”。要学会在数据的世界、信息的海洋中遨游,游得好,人生处处是蓝海。未来,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等问题会更加突出,传统的线性学习方法很难适应时代,你们要尽早掌握非线性学习方法,决不能身处信息时代,思维还停留在工业时代,甚至农耕文明时代。

同学们,你们还要坚持每周去学校游泳馆游泳,在游泳中感受动力、阻力和浮力,既强健体魄,也把这些身体记忆转化为内生动力和精神哲思。游泳在中传已经成为必修课,游不好,将无法毕业!你们更要学会在人生的风浪中游泳,涤除玄览、磨砺意志,“自信人生二百年”。

第二,要成为编程的一把好手,全面提升自己的“技商”。信息时代,不懂编程,将成为新文盲。编程是人类与机器沟通的桥梁,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你们要掌握数据结构、算法及其背后的底层逻辑,通过编程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用编程思维去观照多彩的世界。

同学们,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被编程改变的世界,你们务必要看到科技的穿透力,要把编程当作一种基本素养和必备能力!我中传学子应该做到“文武双全”,不但要修得一手好文章,还要编得一手好代码,用编程编织出美好人生!我要特别把这句话送给在场的文科生。

第三,要成为规划“内存”的一流高手,养成自动清理“垃圾”的好习惯。功业无涯,人生有限。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专注于生命中重要的事情,管理好精力和时间,在特定时间集中精力完成特定任务。要学会为自己人生的内存做好“分区”,留出读书思考的空间、留出拼搏奋斗的空间,也一定要给你挚爱的人、牵挂你的亲人、支持你的友人留好空间。

同学们,你们一定要养成主动清理大脑存储空间里冗余信息的习惯,减少大脑的无用消耗,实现自我净化;还要筑好心灵的“防火墙”,阻挡负面情绪侵入你的“系统”,每天都以最好的状态去享受成功的快乐、失败的收获。

同学们,你们是幸运的!生活在一个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中国,可以昂首走上世界舞台,展现自信和友善。如今的时代风雷激荡,你们可以在机遇和淬炼中找到自己的舞台,书写属于你们的历史。

但请不要忘记,百年前祖国风雨飘摇、烽烟四起之时,多少和你们年纪相当的志士走出大学校园,投身救亡图存,倾尽一生心力去抚平大地的疮痍。他们用生命诠释着大学的精神——满腔赤诚,一身傲骨。

也不要忘记,百年民族复兴路上,多少和你们年纪相仿的学子,从大学出发投身民族复兴,用尽毕生所学襄助祖国的崛起。他们身上流淌着大学的精神——鞠躬尽瘁,无问西东。

大学精神曾穿越时空,烛照人类的荣耀,见证文明的兴衰;未来,大学精神仍将奔涌不息,寄托着人类对文明的无限期待。今天,你们脚下是全新的历史坐标,身上有祖国的浩浩明日、文明的悠悠未来。

学不可不弘道崇德,术不可不经世致用!希望同学们牢记中传的校训与使命!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阔步风起云涌的时代大舞台,勇立潮头、搏击风流,不要只当看客!不要坐而论道!

同学们,今天你们是定福庄的小白杨,明天就是祖国的栋梁!希望你们坚守初心,直面大机遇和大挑战!不负青春,不负中传,不负家国,不负时代!

同学们,人生新的乐章已经奏响!从此以后,中传有你,你有中传!祝福你们!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在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冬奥村健身中心为运动员提供“定制化”保障

 对于运动员来说,健身设施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运动员在冬奥村内就能方便地找到健身场地和器材,这些健身设施也将为运动员们的日常训练和状态调整提供更多的保障。

北京冬奥村健身中心

北京冬奥村健身中心共分为两层,首层和二层面积均为1000平方米,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入驻健身器材种类近30种,器材数量近400件。首层主要分为心血管功能训练区、动感单车区、运动表现区、线性加速度区;第二层主要分为自由力量训练区、拉伸区、力量区。冬奥期间,北京赛区将以冰上项目比赛为主,如短道速滑、速度滑冰、冰球等。冰上项目对于运动员的下肢专项力量、爆发力与耐力有极高要求,通过训练是否能将身体力量与爆发力转换为对冰面的功率输出,对运动成绩有着极大影响。基于此,北京冬奥村健身中心配置了更多的综合训练框架、分动式力量设备与以训练下肢为主的有氧训练器材。

在延庆赛区的冬奥村健身中心里,有氧、力量、体能训练等器材在配置上更为均衡,在张家口赛区,针对雪上项目运动员的训练规律,跑步机、动感单车、椭圆机、立式健身车等有氧器材及坐式推肩、蹬腿等力量训练器也一应俱全。

今年6月,中国健身器材品牌舒华体育成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健身器材供应商,这些冬奥村健身中心的设备也都由舒华体育提供。舒华体育品牌总监王伟伟介绍,为了使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更好地使用设备,舒华体育在设备试运行阶段已经对设备进行了多次全面消杀工作,并对志愿者及服务人员做了专业详细的培训,以及对设备的正确使用方式、设备的消毒注意事项做了专项培训。待进入备赛阶段,舒华还将安排工程师和售后人员驻扎在场馆,每天定期对健身设备进行巡查、维护和保养。

“作为中国健身器材品牌,舒华将会迎接来自世界各地顶尖运动员对产品、服务严苛的检验,我们也将积极收集运动员和教练团队对我们产品的反馈意见,用作我们后续的产品研发改善和提升。”王伟伟说。

“北奥探梦”魅力冰雪季——相约2022全国巡回活动启动

北京冬奥会日益临近,为积极响应“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推进群众性冰雪运动、弘扬奥运精神、全面助力冬奥,“北奥探梦”魅力冰雪季——相约2022全国巡回活动正式启动,并推广至全国范围落地运行。

据悉,魅力冰雪季计划将优选全国十大城市巡回展出,在冰雪资源充足地区着重推广冬奥文化体验,在冰雪资源稀缺地区加强冬奥冰雪运动体验,多城联动全国。活动将依托各个城市现有的市民活动中心广场、冰雪项目设施等场所,每城举办为期2-3天的展览,通过冬奥文化展示、冬奥颁奖仪式、冰雪运动项目体验三大内容支撑,将展览展示、互动体验有机结合。

活动现场将分为主题区、互动区和体验区三大功能区域。其中,主题区内将模拟冬奥颁奖广场,打造冬奥颁奖仪式的现场体验,配合冬奥文化展览,通过音视频、图文、投影等多媒体手段,配以冬奥实物展品,为民众打造一场沉浸式的冬奥文化展,并让现场观众零距离体验冬奥仪式的庄重感;互动区则每天固定时段组织冬奥主题及地方优秀节目表演,冬奥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现场互动;体验区配以仿真冰场,是部分冬奥项目表演、体验的活动场地,为热爱冰雪运动的民众提供实战机会与空间,畅享冰雪运动带来的无限乐趣。

本次活动由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体育展示和颁奖仪式服务赞助商——北京北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指导。活动发起方表示,希望落地全国的城市会场成为大众寄语冬奥、传递祝福的载体,拉近民众与北京冬奥会的距离,提升群众对冰雪运动的参与度。

我国1.29亿人患糖尿病,如何远离“甜蜜的负担”

杨琨是一位“资深”的糖尿病患者,“糖龄”近36年。

1985年,年仅9岁的他被确诊为Ⅰ型糖尿病。在上世纪80年代,大众对糖尿病的认知较少,全家人通过买书自学了解糖尿病。

回忆起小时候的控糖经历,杨琨说:“三餐前和睡前都要验尿糖,18滴班氏液加两滴尿液,然后用酒精灯烧,烧完了根据颜色判断血糖高低。”到现在他还记得,小时候打胰岛素要用蓝芯针管,为此经常去买针头,每周都要对这些医疗器械进行蒸煮消毒。

如今,杨琨注射胰岛素已经非常容易了。在医生的指导下,他的血糖基本控制平稳,没有并发症。而且,他取得了两所大学不同专业的文凭,还从事着糖尿病的公益事业,成立糖友互助会,创办了一家医疗器械公司,为Ⅰ型糖尿病人提供就业机会。

日前,在由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文秘宣传组指导,中国家庭报社主办的“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2021“健康中国E起来”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直播活动上,杨琨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作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重点防控的四大慢性病之一,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强调,糖尿病健康管理需要在健康教育层面持续发力,要做到受众在哪里,宣传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放在哪里。还需要不断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落地基层,从根本上预防各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糖尿病与肥胖和超重有一定相关性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立新介绍,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糖代谢异常疾病。在糖尿病的认知上,人们常有误区。比如,经常有人说“别吃太多糖,小心得糖尿病。”其实,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吃糖与糖尿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长期摄入过甜的食物或是含糖饮料等,会导致超重、肥胖,增加代谢疾病发生的风险。糖尿病与肥胖以及超重有一定的相关性,长期摄入过多的糖分,患糖尿病的概率会明显高于健康饮食的人群,因此要做到吃糖有度。

另一个误区是,在同等条件下,有家族病史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比没有家族病史的人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患糖尿病。除遗传因素外,我国每年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会进展为糖尿病,如果他们能在潜在风险期就进行健康饮食,加强锻炼,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科学地干预,完全有可能延缓甚至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郭立新表示,对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合理膳食,配合科学运动,遵医嘱管理血糖,同时关注血脂、血压,控制多种代谢异常,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潜在糖尿病患病风险人群需注意:从40岁开始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饮食上尽量规避重油、重盐、重糖的不良习惯;注重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一定强度的运动;控制体重,BMI在24或以下;避免过大的精神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严格限酒。

“糖尿病患者如何运动应咨询专科医生,开始运动前应进行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运动风险方面的评估。有并发症的患者要遵医嘱进行生活方式干预。”郭立新说,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运动有利于提高机体抵抗疾病能力,帮助更好地控制血糖。但在并发症的严重阶段不宜进行运动,比如视网膜出血急性期、视网膜脱落、低血糖频发、血糖剧烈波动、糖尿病足合并严重感染、严重的心肺疾患、肾功能不全的终末期、急性脑血管病等。

郭立新提醒,在运动中和运动后要防范与运动相关的低血糖,尤其是运动后迟发的低血糖。运动要以有氧运动为主,根据情况配合抗阻运动(增加肌肉的量和肌肉的力量)和平衡训练。要根据情况,选择自己能坚持的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注意避免运动损伤。

家庭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核心单位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糖尿病发病率持续增长,中国有1.29亿人患有糖尿病。

尽管糖尿病的管理还面临很多挑战,但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表示,糖尿病是可防、可治、可控的疾病,家庭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核心单位。

纪立农认为,有效地防范糖尿病的发生并做好管理,一定要贯彻“三级预防”的方针。一级预防指在一般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糖尿病防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提高社区人群整体的糖尿病防治意识;二级预防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出糖尿病患者,及时进行健康干预等,并加以规范化管理,使他们的病情得以控制;三级预防是全面控制Ⅱ型糖尿病,预防其并发症导致的残疾或早亡,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纪立农表示,内分泌医生要加强对大众的糖尿病科普,让更多人提升对糖尿病的认知;对于患者要给予正确的糖尿病教育,提升糖尿病的综合管理,让糖尿病患者减少或不发生并发症。另外,要响应慢病防治基层下沉战略,加强基层的培训,提升基层医院医生,包括社区医生和家庭医生的糖尿病诊疗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的慢病管理。

患者对糖尿病家庭护理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护理中,家庭的作用举足轻重。”中日友好医院护理部主任赵芳说:“在家庭中,我们要求患者个人做好健康记录,同时引导家人发挥监督、支持作用,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抵抗不良情绪,最终目的是遵从医嘱提高用药依从性,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赵芳一直推荐患者在家中使用血糖监测日记。它不仅可以记录血糖变化,更重要的是为医生提供居家自我管理中看不见的问题和误区。“糖尿病需要伴随终生的管理,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可能会经历心理抵抗。大部分情况下,医生对患者在家的血糖波动、饮食变化以及抗拒用药等情况只能凭借患者含糊的描述来判断。如果有详细的日记记录,哪怕是一次心情不好的药物漏服,都可能会影响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决策。”

随着糖尿病人数的增多,患者对于家庭护理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各大医院中糖尿病教育门诊的数量多了起来。“胰岛素针头不能重复使用”“这几个部位不能再注射了”等患者容易疏忽的问题,常常暴露在门诊之中。

皮下脂肪增生是糖尿病患者长期注射胰岛素后,注射部位的皮下组织出现增厚的“橡皮样”病变。在脂肪增生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胰岛素吸收减少或不稳定,增加血糖波动,还会导致胰岛素注射剂量增加。90%的患者认为自己采取了注射部位轮换,但实际上仅在同一部位内进行轮换,同样会出现皮下脂肪增生。另外,针头重复使用在糖尿病患者中也十分常见。有数据统计,针头重复使用一次,皮下脂肪增生率会提高20%,重复使用6次,会提高70%-75%,如果打一管药只用一个针头,意味着皮下脂肪增生率为100%。

临床中,赵芳就曾遇到过一位注射胰岛素9年多却从来没有自我检查过注射部位的患者。“有些皮下脂肪增生不易肉眼观察或触诊发现,只有通过超声检查才能判断,而大部分患者仅仅是凭感觉凭记忆。家人要提醒患者一年做一次超声检查,对于已经发现增生的患者,更要加大检查频率。”赵芳说。

成都生活物资供应充足 市民不必囤积物资

11月9日上午,成都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举行。成都市商务局局长张金泉介绍,成都及时启动预案,保障市民的生活物资供应。目前,生活物资量足价稳,供应链畅通。

在此,他呼吁广大市民,在当前过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尽量少去空间密闭、人群密集的场所。

他还呼吁广大市民,对全市生活物资保障能力要有信心,不必焦虑和担心,更不必要去囤积和购买物资。

四川昨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7例 全省共有10个中风险区

四川卫健委通报,11月8日0-24时,四川新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9例:

境外输入2例:

均为11月7日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

本土7例:

2例为11月7日本土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

1例,男,23岁,系成都市通报确诊病例6的同事,11月8日集中隔离期间确诊;

1例,男,80岁,系成都市通报确诊病例6的同楼栋邻居,11月5日其居住小区纳入封控,11月8日确诊;

1例,男,22岁,系成都市通报确诊病例6的同楼栋邻居,11月5日其居住小区纳入封控,11月8日确诊;

1例,女,59岁,系成都市通报确诊病例6的同楼栋邻居,11月5日其居住小区纳入封控,11月8日确诊;

1例,男,28岁,与外地一确诊病例存在轨迹重叠,11月8日集中隔离期间确诊。

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例,无新增疑似病例,无新增死亡病例。

截至11月8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254例(其中境外输入668例),累计治愈出院1211例,死亡3例,目前在院隔离治疗40例,3268人尚在接受医学观察。

11月8日0-24时,全省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例(均为境外输入,1例为10月23日自埃及乘机抵蓉,1例为11月5日自哈萨克斯坦乘机抵蓉,均于11月8日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当日转为确诊病例4例,当日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0例,尚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8例,比前一日减少2例。

(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具体情况由相关市<州>卫生健康委进行通报)

截至11月8日24时,全省共有10个中风险区,全省其余地区均为低风险区。

 

从“流量”到“留量” 乡村游如何走更远

国庆假期,乡村旅游受青睐;10月26日,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单位名单首次公布,34个乡镇(街道)名列其中,串珠成链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这几年,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产业逐步扩容升级。疫情下,乡村旅游还存在哪些挑战?乡村旅游如何走更远?记者进行了蹲点调查。

  疫情给乡村旅游带来什么

疫情给乡村旅游带来了多大影响?这是采访的第一个问题。

回答差异不小。

“影响不大”。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东东峪村党支部书记朱全祥说,今年“十一”假期,“叮咚小院”在各大平台的订房仍比较火,30套石屋有28套订出6晚,接待了近600人。东东峪村有“百泉村”之称,为让游客体验泉水叮咚的山村生活,朱全祥打造“叮咚小院”精品民宿。村民胡立亮去年花了12万元把自家石屋改造成民宿。虽受疫情影响,加上附近修路,去年7月-10月还挣了2万元,不少村民也都挣到了1.6万元左右。

临邑县临盘街道前杨村的乡村旅游,刚走上正轨就受到疫情冲击。疫情之初被退了个万元订单,原本策划的春节后种植哈密瓜的活动,也因疫情而搁置。负责该村运营的德州前杨记忆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瑞瑞,从新闻上看到有些乡村旅游推出网络认购果苗活动,认购者通过摄像头全程了解果苗的生长过程,运营方后期还帮助采摘果子。他就和团队成员一起通过微信朋友圈搞认购,卖出了2000多株哈密瓜苗。但收入与预期还是有差距。

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宣传文体旅游中心负责人招婷婷,给出了一组数据:“王哥庄街道2019年民宿营业额385万元,2020年民宿营业额353万元。”“疫情对民宿经营有影响,但是对有一定资源优势的民宿,影响相对会小些。如以大海为载体、以诗歌为主题的精品民宿栖澜海居,2019年以来,每年的国庆假期都是满房。今年提前半个月就已经订满,国庆期间总收入超50万元。”

疫情给乡村旅游带来哪些变化?回答却颇为一致。

“周边游客明显多了,远程游客少了。”朱全祥的感受是,2020年以来,客人主要是淄博本地和周边广饶、博兴等地的家庭散客。

几百公里之外的青岛,刘春晓也察觉到了订单的变化:作为崂山区民宿协会副会长、青岛三梦季精品酒店有限公司总经理,她接待的游客现在基本都是小住,以一天的订单为主,以前外地游客多的时候,多天的订单比较多,通常连住三五天。“十一”假期,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会场社区三梦季轰趴别墅会场村店自驾游车辆80%以上是青岛本地牌照。

“当前一旦某地出现疫情,跨省市旅游基本停滞。城市周边游憩带成为乡村旅游的第一承接带,同时自然风光良好的地区也成为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承接带,乡村休闲度假、亲子游、研学游,成为游客关注点。同时,乡村旅游主打微度假、微休闲概念,空气流通良好、人员接触较少,成为防止人员大量聚集、避免疫情传播的选择。这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机遇。”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一级调研员王建华分析。

打出特色,不是那么简单

疫情下,乡村旅游靠什么吸引游客?回答最多的是特色。

做足特色,不是那么容易。

20年前,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梦泉村依托附近的齐长城等历史与自然风光打造乡村旅游。村党支部书记李业波说,本来以为这样的风貌可算独有,吸引游客不成问题。

但随着淄川区其他民宿的兴起,游客被分流。以前村里经常举办的梨花节、枣花节也因疫情中断,发展一直不温不火。

相隔不远的太河镇东东峪村,为何客流量会相对稳定?朱全祥认为,他们的特色做得更细一些。

朱全祥之前搞过装修,对每一处民宿都进行了设计。走进几处民宿,一些细节让记者眼前一亮:一处民宿不仅设置了儿童床,还在窗边打造了一个蜗牛状的滑梯,可以直接滑到院中;卫生间比一般的家住空间还要大,卫浴用品全是知名品牌;每一处镜子都可以作为显示屏,客厅的电视可以旋转,客人既可以坐在客厅沙发上观看,也可以躺在床上观看;专门打造的高层露台可以环视周边……

但朱全祥的危机感很强,他进行了新特色打造:东东峪村继续做“水”的文章。因盛产杏子、柿子等林果,农户大多有秋末酿酒的习惯。在挖掘泉水资源的基础上,他准备建设酒坊一条街。

在青岛采访时,记者看到了一个大馒头所衍生出的乡土特色。

10月24日上午,一年一度的青岛崂山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开幕。巧媳妇们拿出看家本领,揉面、捏形、雕刻、上色……2个多小时后,造型精巧、寓意美好的花样大馒头热气腾腾地出锅了。

王哥庄大馒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文化节上,获得最佳传承奖的久香园大馒头创始人荆长艳,2009年和丈夫一起回乡创业,开起了何家社区第一家大馒头店。“返乡干这个,是为了传承大馒头文化,没想到正好搭上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快车。”何家社区的王哥庄大馒头一条街上开起了30多家店铺。

2019年,荆长艳和丈夫何胜华投资1700万元,在何家社区租了一个大院子,改建成了小何民宿。“我觉得大馒头跟民宿是可以结合起来的,做民宿设计的时候还专门准备了三个特色房间,可以体验做大馒头。”何胜华说。

“乡村旅游带动了大馒头的销量,平均每天卖三四千元,节假日翻几番,今年国庆节假期每天都卖一两万元。”荆长艳颇为自豪,有游客来旅游时喜欢上了大馒头,回去之后还不断通过微信、淘宝买大馒头。

做出特色,费尽思量。

9月29日,记者来到临邑县临盘街道前杨村。“周末来参观游玩的人很多,可以说在周边县市区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几年前的前杨村还是一个省定贫困村,村集体收入不足千元。如今前杨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打造起时光旅社、丛林木屋、跑马场等特色景点,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到92万元,运营公司连续两年给村民分红。杨瑞瑞说,前杨村的乡村旅游要向更高层次迈进,还要把特色打造足,他们打算加入新元素:村中正在修建博物馆,专门用于学生研学。“之后将设计参观农场、牧场、博物馆一天的课程。”

在淄川区太河镇梦泉村,李业波说,乡村旅游以前拼景区、拼设施,现在要更加明确自己最特色的IP,才能吸引客户主动上门。当从这位村党支部书记口中听到“最特色IP”一词的时候,还是让人颇为惊讶。今年8月,村里又选择了一家新的运营公司。该公司长期从事康养业务,有稳定的客户群体,主打淄川富硒农产品,经常组织会员来这里。“这些会员多是有时间又有消费能力的老年人,对健康也更为关注。我们这里空气好,夏天凉爽不用开空调,是康养的好地方。”李业波说,前不久该公司已经带着一车客户来到梦泉生态旅游区,他们对这里的农产品挺认可。现在公司投了2000多万元,将已有的一座三层小楼改造成疗养基地,一些医院也来考察对接合作事宜。“希望这个特色定位,能走成功。”

山东大学乡村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王晨光认为,当前乡村旅游从观光旅游时代进入了休闲度假时代,类似梦泉村的景区面临着转型的迫切性,康养是一种选择,关键是看是否适应旅游市场的需要。前杨村类似田园综合体,建设了许多旅游类设施,还是要应按照“农业+旅游”的方式,突出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乡土特色产业。

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怎样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在于乡土味。乡村旅游的核心在于其承载的乡情乡韵乡愁,这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乡村旅游要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保持独特的乡土气息,对优质资源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游客获得期望的“乡村记忆”。

调动好各方积极性很关键

搞好乡村旅游,离不开人。这既要本土人才,还要吸引外来人才。其中,挖掘本土人才,发挥好村民作用,是一个重要课题。

德州前杨记忆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现有运营人员7名,包括杨瑞瑞在内都是35岁以下、临盘街道辖区内的村民。“当时选运营人员时,专门要求了必须是临盘街道居民。”临邑县临盘街道相关负责人王英迪说,之所以这样要求,主要是担心把人培养好了却又离开了。最早和杨瑞瑞一起进行入职培训的共有二十几人,但最终只有杨瑞瑞等7人留下了。

淄川区东东峪村朱全祥对村民的作用非常看重。对“叮咚小院”来说,接团能力常有欠缺,常遇到有客接不下的烦恼。加上今年新报名打造十户民宿,东东峪村已经有二十多户村民走上了民宿发展之路。目前,全村房屋有近一半空置,303户村民中常住户只有165户,很多闲置的房屋成为沉睡的乡村资源。朱全祥准备和更多村民合作,村里负责投资改造民宿后,免费使用几年,之后村民可自行决定是否让村合作社运营或者收回自用。他想这样能吸引更多村民参与。

杨瑞瑞也认为,乡村旅游必须要发挥好村民的作用。德州前杨记忆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正提高村民的经营意识,吸引他们参与进来。“现在已有十几户村民有想法了,准备做一些手工香油、土豆粉等,这会大大丰富我们的乡土产品形态。”

淄川区梦泉村李业波的感受颇为复杂:景区和民宿日常管理都是运营公司运营,但其实多数是本村村民在干具体工作。其实这也面临着矛盾,让村民干,运营水平上不去;不让他们干,收入又会减少。

吸引本土带有乡土情结的人才或许是“原住民+核心管理者”的较优的结合方式之一。“乡村旅游的目的就在于富裕农民,把美丽的田园变成休闲度假的家园,需要让原住民参与,但核心管理者最好是专业人才。”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处长赵勇说。为给乡村旅游工作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山东每年分批组织全省乡村旅游带头人赴欧洲、日本、韩国以及浙江、江苏等国内外先进地区学习交流,受训规模近万人,培养了一批乡村实用型人才。

在青岛,刘春晓很看重人才团队建设。她的团队已有68人,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结合。其中,有专门的厨师团队,还有销售团队、保洁团队、管家团队、前台人员、采购人员,有自己的传媒公司做品牌宣传,也有自己的拓展公司做户外拓展,员工每年工资就需300万元。

这种情况下,实现智力输出,既是刘春晓团队长期发展的需要,也能弥补片区项目发展运营人才不足的短板。“我们的管理团队完善,之后可以再去裂变,更多的项目加进来之后,管理成本就会降低,就会赚钱。”

距会场社区5公里的唐庄民宿,是刘春晓人才团队与唐家庄社区联合打造的品牌民宿,用以盘活居民闲置房屋,每套民宿小院每年给社区4万元的保底收入,出租房屋的居民每户每年可得到1.5万元左右的租金。

起初,这里的民宿经营得并不好。2019年秋天,刘春晓来到了这里,从细节上提升改造,比如洗护用品全是精油系列的,是人才团队买回来近60种护肤品亲自试用后选定的,梳子是桃木梳,客户可以带走继续使用,牙刷和牙膏也都是高端品牌。”刘春晓说,唐庄民宿山景客房“十一”黄金周卖到了1700多元一晚,与中高端海景民宿的价格持平。这里的玻璃咖啡厅是网红打卡地,住在会场的游客有的也会慕名而来,喝咖啡吃甜品,看看书,发发呆。刘春晓团队管理的此类别墅区已有五六处,确定合作的荣成1处1万平方米的度假别墅正在装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受疫情冲击,乡村旅游相关从业人员积极性受到影响,造成了部分乡村旅游人才流失。省文旅厅将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人才培育,解决乡村旅游人才储备不足问题,组织乡村旅游带头人到外省开展精准交流,通过政策讲解、现场教学、现场观摩等手段,开阔视野、优化理念。

  给“蜜蜂”更好的环境

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会场社区拥有崂山最大、最平整的滩涂。每当气温回升,退潮之时,这里便成为最适合赶海的好地方。

刘春晓是崂山本地姑娘,2015年将轰趴别墅开到了会场社区,见证了这个小渔村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她回忆说,刚来那几年,会场社区还比较封闭,赶海园有些被个人承包,这片海滩并没有多少人气。“我们只能靠自己引流,那时候会场的民宿很少,游客也少,乡村旅游发展缓慢,第一栋别墅的年租金也只有3万元。”

2018年开始,当地进行海滩整治,赶海园免费开放,并对会场社区进行环境改造提升,包括赶海园入口节点、拆除违建区域等范围的景观提升,设置赶海文化广场、栈道、停车场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等。

赶海成为“引流”的旅游方式,也成为会场社区乡村旅游的优势。“现在每到周末、节假日和暑期,赶海园人山人海,给我们引来了不少流量。民宿发展也迅速,很多人会留下来住上几天。”刘春晓说。现在轰趴别墅已经发展到了35栋,房租也涨到了每年8万-10万元。目前,会场社区的民宿已有近40家。

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离不开政府之手。

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有重要关系。王晨光教授认为,我省乡村旅游带有明显的政府推动特征,也有其优势所在,比如可以联合多个部门进行民宿聚集区的打造,实现重点突破;可以继续多部门联合,加大资金、政策整合力度,以形成发展合力。

在淄川区太河镇,新修建的多条公路直达民宿较为集中的峨庄片区等地。今年以来,太河镇争取资金660万元,从基础设施和管理入手,提高民宿和写生基地的软硬件水平。

2019年3月,太河镇成立民宿行业联盟,以解决民宿经营业主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建设标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10月26日,我省首批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单位名单公布,太河镇名列其中。

王建华说,目前全省乡村民宿规模达17400家,房间数35.11万间,床位数68.07万个。在部分地区已经形成旅游民宿集聚化发展趋势的形势下,我省加大聚集区创建培育。10月26日,山东首次公布“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单位名单”,34个基础条件较好、具备一定规模优势、经过创建培育可形成品牌规模优势的乡镇(街道)名列其中。旅游民宿集聚区建设将从品牌建设、业态培育、链条完善、服务提升、人才招引和宣传营销等六个方面重点发力。

“乡村旅游民宿发展很快,有其内在逻辑。”赵勇认为,“民宿像‘蜂王’,不单单是用来住的,住只是一个很小的功能,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吸引物引来客人。同时还要有类似‘工蜂’的服务为其配套,以形成共生业态,做大乡村旅游蛋糕。”

何胜华对这种“蜂王”和“工蜂”的比喻,深有体会。何胜华投资1700万元搞起的民宿,经营状况并未达到理想状态。1700万元这么大的投资,何胜华并不是没有进行过考察。“我去了南方很多地方,有的民宿位置看上去也不好,但客人还是很多。因为整个片区发展起来了,产业链很完善,客流量很大。”

记者从省文旅厅获悉,我省将对现有乡村旅游存量发展进一步提档升级,重点打造民宿产业、民宿集聚区、乡村旅游集聚带。聚焦破解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瓶颈问题,特别是在土地政策等方面予以扶持,支持重点村镇、民宿用地发展。

何胜华所在的青岛王哥庄街道,拥有中高端民宿30余家,大小民宿共450余家。招婷婷介绍,街道实施民宿管理“1+3”工作模式,将民宿融入大文旅产业链条中,将山海文化、传统文化、现代城市文化做好交融衔接。

何胜华认为,给“蜂王”和“工蜂”营造更好的环境,也就是对整个区域的规划和引导更重要。他期待着王哥庄区域的“工蜂”越来越多,这样就能引来越来越多客流,他的民宿和大馒头生意,就会越来越好。

有温度、有速度、有力度——中国精准科学防控疫情

10月31日,一位精神矍铄、佩戴口罩的银发老人走出负压隔离病房大楼时,频频回头向楼内人员挥手致意。“谢谢你们的照顾!”他说。

这位老人是内蒙古自治区本轮新冠肺炎疫情的确诊患者之一。随后,他在医护人员的护送下,从1000多公里外的额济纳旗转运至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第四医院,继续接受医学观察。

多位受访人士认为,面对本轮疫情,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兼具温度、速度和力度,在尽力救治患者、保护群众健康的同时,也确保正常生产生活有序进行。

据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许宏智介绍,转运患者中既有82岁的老人,也有1岁多的幼儿。本着对每一个生命都要负责的态度,对每一次转运,从随车医生护士,到设施、药品都做周密安排和应急预案,以应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发生。

  10月31日,内蒙古本轮疫情首批8名本土患者治愈后离开负压病房楼。新华社记者 恩浩 摄

从额济纳旗转运至呼和浩特市的一位82岁重症患者,患有冠心病、肺气肿等疾病。为防止发生意外,在转运中,卫生部门安排多位呼吸科知名专家跟随护送,并配备了充足的急救设备。专家评判说,这位患者若晚送来几小时,就可能有生命危险。目前,这位患者已于11月1日治愈出院。

当前,中国疫情防控形势依然较为严峻。中国政府精准实施管控措施,为受影响的民众提供帮助,得到百姓的认可。

在实行封控的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团结小区,每个单元都有防疫工作人员负责执勤、送货等事务。“从居民不能出门后,我们就建立微信群,随时了解每户的购买需求,把买回的物品挨家挨户送到家门口,并把他们的生活垃圾消毒、带走。”工作人员侯锐说。

“生活多少有些不方便,可严格防控是对每个人的生命负责,还有防疫人员辛苦工作、为民服务,家里要啥有啥,我们肯定理解、配合政府的决定。”额济纳旗居延名邸小区居民孔德明说。

针对西部地区的医疗资源现状,国家还派出6组具有丰富经验的国家级医疗救治专家,并对医疗资源更为匮乏的额济纳旗予以精准支持。例如,为满足额济纳旗群众正常的医疗服务需求,国家从山西抽调了一支近百人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同时配备14辆医学方舱车辆,携带移动CT等检查检验设备。

  11月2日,黑河市民在一处核酸检测点准备接受核酸采样。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与西部地区一样,在中国东北,当地政府也在全力打好“疫情歼灭战”。

10月30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全市第一时间连夜组织市民进行核酸检测。在寒冷的雨夜,市民撑起一把把雨伞,齐心协力完成核酸检测工作。

哈尔滨市道外区南马路街道办事处主任李燚峰说,30日下午接到通知后,他们第一时间布置检测点。“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才结束,早上6点又开始继续工作,几乎没休息。”他说。

“还没做核酸的居民请下楼做核酸,注意保持间距。”11月3日一早,新一轮全民核酸检测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启动。这是黑河10月28日报告1例确诊病例后进行的第7次核酸检测。

“本轮疫情发生后,我们前置了核酸检测点,均设置在居民小区附近,更加方便居民进行检测。”黑河市爱辉区网通社区工作人员宋立双说,多次核酸检测很考验政府的组织协调能力,几天下来,检测过程组织有序,市民都比较配合。

当地民众对工作人员的付出十分感谢。黑河市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和黑河市爱心企业准备了数百份热粥和奶茶,以及充电宝、口罩、御寒棉服等,并将这些物资送到一线值守卡口、核酸检测点和隔离点人员手中。

在距离黑龙江省2000多公里的上海市,一场烟花下的“战”疫高效而感人,也被网民们所关注。

10月31日18时,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官方微博发布通知,为配合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上海迪士尼乐园和迪士尼小镇即刻起停止游客进入。所有已在乐园的游客离园时需要在出口处接受核酸检测。

盛放的烟花下,“逆行入园”的医务工作者身着防护服,为游客进行核酸检测。这感人又浪漫的一幕“刷爆”互联网。

短短数小时,33863人完成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有速度还有温度”“这折射了上海优秀的应急处理和社会治理能力”……网民纷纷点赞精细化防疫措施的高效率。

  10月29日,滞留游客离开额济纳旗时,在列车车厢里摆出一个个“爱心”。新华社发(王磊 摄)

额济纳旗转运滞留旅客的工作也进行得有条不紊。为了让滞留的逾9000名游客早日安全回家、恢复正常生活,当地按照旅游专列、散客专列、旅游包车、自驾车游客分类制定方案,精准对接每位游客。

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一家接待转运游客的集中医学观察酒店,每间客房里都提前准备好了防护口罩、免洗洗手液和新鲜果蔬,并为60岁以上老人配备轮椅、常用药、急救药,还设有心理咨询热线。

据国家卫健委介绍,本轮疫情点多、面广、线长。受访人士指出,虽然目前确诊患者人数仍有增长,但有了科学精准的防疫措施和广大民众的主动配合,本轮疫情有望尽快控制住。